【影評】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

導演的旨意非常明白,諷刺的很深,就是要跟大家說:「單身無罪。」把社會上單身者放在同一個區域,要他們在區域內配對,45天的時間找到心中的如意之人,沒有的話就變成動物,為什麼片名叫做「The Lobster」,原因只要進影院看就會明白,且開宗明義就說了!總分給8分。

列印

一定要有個伴 外加門當戶對

何罪之有,你只要離婚了,或在路上落單就會遭到盤查,被強制帶到一個類似旅館的地方,度過45天的日子,45天必須在眾單身者當中找出適合自己的伴侶,不然就會變成動物,慶幸的是可以自己選擇要變成什麼動物,主角一開始選擇變成龍蝦,他認為這樣可以享受尊榮的待遇、活一百年加上他嚮往大海……。

在旅館裡面的人,其實還有一個迷思,就是必須「門當戶對」,而這個想法還有點扭曲,不是身家與背景的磨合,舉個例子,電影裡有個很會流鼻血的女生,跟主角結交為朋友的約翰為了跟她在一起就假裝自己也很會流鼻血,常常自己撞牆或桌子。

主角大衛逃到反社會的敵對陣營(該陣營又是另一個極端,禁止男女私情,禁止曖昧與戀愛)遇到喜歡的女生單身者,因為女孩和他的事情被首領發現,女孩被弄瞎眼,最後一幕大衛竟然想把眼睛弄瞎好配得上她。

自由戀愛代表著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所愛的人,不被任何傳統或宗教約束,不管是什麼樣的性傾向,你可以選擇交往或單身,但是社會上卻充滿許多無形的對單身者的歧視,沒有女朋友會被叫魯蛇,還有歌曲說單身是公害,到底哪裡得罪人?身分證要有配偶欄才算完整……

單身動物園-2

角色虛化 任何人都是體制的魁儡

這部電影裡嚴格說起來是沒有主角的,因為每個人都沒有強烈的特質,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地位,除了劇情刻意描述的約翰和大衛等人,沒有一個人在這部戲裡具有主角特質,將角色虛化然後描述一個在現在大眾眼裡看似荒謬的社會概況。

在體制裡,這些人沒有反抗的特質,意思是所有人都在體制裡被操控,在設定好的遊戲規則中,乖乖地配對、有些人逃跑、單身者抓回逃跑的人可以在旅館多待一天,就算逃跑被另一個陣營保護,也是在另一個極端裡運轉。

沒有一個人來大聲疾呼,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規矩來約束,我離婚了也可能非出於自願,單身是我的自由……,每個人都寧願在體制裡被操控,思想也變得怪異,一切的荒唐事看起來合理,角色的溫馴變成這一部電影的特色之一。

角色的樣態就變成:我覺得單身對我來說很好,但是社會卻不同意,於是只好循規蹈矩的跟著腳步走,變成洪流中的一條魚,啞口無言。

單身是一個人的自由,但是卻很少人對於社會上的各種歧視與不公平對待發聲,「敗犬」一詞紅極一時,卻還是只是流行語,無人意識到歧視的嚴重性。單身動物園-4

單身也可以過得很好

在電影裡將單身者的智力也弱化了,除了必須進去監禁45天以外,還失去了工作權與人身自由,旅館裡頭還有課程教大家分辨單身與成雙的好壞,用簡陋的狀況劇表演出單身者會遇到的問題,「吃飯被噎到,單身者會窒息;成雙者就可以獲救」、「單身者會被騷擾;成雙者色狼就不敢下手」。

影片裡的各種諷刺因素,因為真的太過於荒衊與笨拙,看的出來是刻意要讓大家了解單身者也可以過得很好,而不是樣樣不能,你可以在戀愛中找到樂趣,相對的一個人也是有其好處,而不是談戀愛王道。

單身動物園-3

預告片

推薦閱讀

相關文章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