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影評】驚爆焦點 Spotlight

這部電影贏的是精神與演技,老實說不管在哪個地方,報業都在電視與網路的瓜分下式微,但是程度有不一樣的差別,所以可以看得出當時台灣的報業已經萎縮的很嚴重,國外卻還是擁有相當大的資源,雖然也跟發行量和廣告與閱讀者範圍有關,但對於台灣還是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地方,不只可以看出電影本來想傳達的精神,透過比較或許還能有一些反省。總分9分。

驚爆焦點

記者摧毀信仰的良知追尋

在新官上任的命令下,開始追尋這一個教會體系上的弊端,仔細追尋之後發現教士這個聖職,竟然有一個體制化的庇護方式,利用教士這個社會地位頗高的光芒,性侵未成年的男童女童。

一開始是一個,最後擴到87個,在報導出來之後,全球竟然都有相同的情況,許多人對於信仰的崩潰可想而知,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,只是避而不談或者乾脆庇護,讓這種陋習延續了一段時間,侵蝕了整個教會的體系。

當然報導出來之後,虔誠的民眾當然會崩潰,但是採訪的記者呢?在報導尚未出來前,要保密就算是家人也是,就算家人住在犯罪的教士家,也不能詳述原因。

記者信仰的打擊更是首當其衝,從小就跟著家人上教堂禮拜,現在竟然是要揭發這些小信仰中心的弊端,上樑不正下樑歪,最上層的庇護讓情形更加嚴重,因此也會打擊到最大的信仰中心,另外教會整體來說對於社會的貢獻是正向的,要揭發嗎?這個問題也是一種心理良知的抗爭。

整個庇護網都在教會的控制下,不管是法院的相關罪證,或者是教士被零星揭發時的抹平,因此假如只是揭發一個是沒用的,除了難打以外,還要一次蒐集完成一網打盡,擊潰整個體制,整體在心理與心理上都是相當大的負荷。

記者的心理建設必須要很強大,其中Mike崩潰時到同組女記者Sacha家交談的這一幕,非常令人印象深刻,當真相越來越明白、教士涉及的越來越多,信仰與心理壓力就越大。

驚爆焦點-1

事件中每個記者鮮明的個性

除了女配角Sacha(瑞秋‧麥亞當斯 飾)的堅毅以外,Mike(馬克‧魯法洛 飾)的天真加上十分認真的個性也深印腦海中。

事發的五年前其實Soptlight已經接到相關的爆料訊息和事證,但是剛上任的Robby卻選擇忽略這個訊息將其「做小」,當時的錯誤讓許多受害者或有良知教士辯護律師灰心,到現在開始要追尋時增加很多困難,到最後在「新聞室」的討論中,Robby的懊悔與Baron的沉穩打氣,也是顯示每個記者鮮明個性的時刻。驚爆焦點-2

就在911當時

事件調查的過程,還參雜了911事件爆發,依時間來推斷,台灣的報業已經衰退到一個程度了,而當時台灣媒體訊息速食的程度也已經很大了,假如這件事發生在台灣,是否會有這樣的能力與人力資金來長時間追蹤這種報導?

在大學唸書的時候,教授講到新聞室相關理論,讓我們瞭解新聞室的運作時,拿出來的電影或影片通常都是國外的片段,台灣沒有一個片段是值得歌頌與紀錄。

新聞的判斷是其中一個最大的因素,也就是決策者的立場,台灣會如何處理這個新聞?當然就是一次報導,然後鬧哄哄一段時間就結束,沒有那麼大的資源讓幾個記者追蹤幾個月,也是沒機會能發現原本事件的實際原委。

另一方面當然是閱聽者的支持與素養,判斷新聞的重要性與操作,懂得哪個新聞室真實與自身相關且必須了解,得到高收視的支持,真正的新聞也才走得下去。

在電影裡也陷入一下子的爭議,這個新聞該不該繼續追下去?還好主編拜倫堅持追下去,也堅強的面對外界包括教會的所有文攻武嚇,新聞發布後,給了相關受害者信心,相繼現身指控,發酵成國際間的媒體關注,各國陸續出現相同的新聞出現,被揭發的教士範圍也擴大到全世界,甚至是梵蒂岡。

遇到911,追查被中斷了,所有的記者都前往事發現場出差,這也是一種新聞判斷很現實的現象,即使不想中斷調查,也不得不屈服在更大事件的吸引。

驚爆焦點-3

打擊權威的勇氣

教會的權威建立在廣大的信徒上,信徒越堅定,權威就越大,所以天主教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其影響力。

要打擊這麼大的體制,勇氣上的建設也要非常堅固,外界的打擊不只會來自既得利益者,也會來自信徒,信徒則來自自己的家人朋友這些記者相當親密的人。

追查與執筆的過程中,面對的煎熬與痛苦,和最後收穫的果實是成正比,成果不只是金錢與名聲,而是做了一件「大好之事」的感覺,讓往後若是發生類似的事件,受害者感勇敢說出來,也能讓教會如此重要的組織,能從頭到腳的改變、革新。

驚爆焦點-4

預告片

推薦閱讀

相關文章

臉書留言

一般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